“提能力”,提升老年健康人才服务能力。实施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力争到2025年培训医养结合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10万人。健全医养结合人才继续教育,建立适合医养结合人才工作特点的培训内容、培养模式等,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
“拓渠道”,多渠道引才用才,发挥老年健康服务合力。完善各项激励政策,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人才是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347.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8.6万人、注册护士470.9万人。
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除“唯论文”。科学合理对待论文,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以及论文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参加评审。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把论文篇数和SCI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实现医生“干什么、评什么”。
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改善公立医院收支结构,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比。优化医务人员薪酬结构,提高保障性工资水平和比例。
改革薪酬制度 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能力持续提高,人才结构与分布持续改善,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用愈发明显。”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
评价是引导人才队伍发展的“指挥棒”。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强化实践导向、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着力建立完善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申报年限,破除“唯学历”。将中级职称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相衔接,博士、硕士都要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再按年限要求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统一各学历申报副高级职称的年限,鼓励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保障医生充分的临床实践时间,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该负责人表示,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必须看到,我国卫生健康人才结构同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公共卫生、基层等人才仍是我国卫生健康人才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感染(含传染)、病理、重症、儿科(含儿童保健)、康复、老年医学科、麻醉、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职业健康等专业也存在人才缺口。
突出特色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五”期间,瞄准“一老一小”两类重点人群,统筹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各类人才资源配置,加快推进相关人才培养,支撑老龄、托育健康服务体系发展。
随着我国健康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老年健康、职业健康、托育服务、健康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技能人才,以及医学技术人才、其他技术人才、新兴专业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现。
《规划》强调人才管理与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相匹配,鼓励构建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间人才的融合与协作机制。通过各类人才间的整合与协作,优化人才服务模式,提高人才整体服务效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一方面拓宽卫生健康人才工作的范畴,将上述各类人才一并纳入规划,统筹加强培养、开发、建设和管理,明确其建设重点和主要任务,丰富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体系、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传统卫生人才队伍职能内涵,在既往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任务和要求。
同时,统筹协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医疗卫生人员激励保障机制。在发挥薪酬激励机制作用的同时,注重运用非经济激励手段,提高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随着我国健康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老年健康、职业健康、托育服务、健康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技能人才,以及医学技术人才、其他技术人才、新兴专业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现。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人才是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适应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老年健康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是我国卫生健康人才工作的重点。
文章来源:《职业与健康》 网址: http://www.zyyjkzz.cn/zonghexinwen/2022/0914/2509.html
职业与健康投稿 | 职业与健康编辑部| 职业与健康版面费 | 职业与健康论文发表 | 职业与健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职业与健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